早在百年之前,阿根廷的人均國民收入就已排在世界前列;20世紀70年代,阿根廷達到中等收入水平。然而,之后阿根廷的經濟發展深陷困境,如今又再次面臨本幣大幅貶值、經濟衰退難題。“中等收入陷阱”似乎已成為阿根廷難以打破的“魔咒”。
專家認為,政治因素導致的政策急轉和缺乏連續性問題,財政紀律廢弛、濫發貨幣導致本幣信用破產,社會福利制度改革滯后,是阿根廷經濟迄今深陷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重要原因。
首先,在政治經濟層面,阿根廷經常出現左右翼政策“急轉”問題,即下屆政府完全推翻上屆政府的做法,致使其政策缺乏連續性、極端主義盛行。
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軍政府執政時期,阿根廷政府高度干預經濟發展,長期采取進口替代的保護主義發展模式。到了九十年代,阿根廷又因為政府干預失靈而完全轉向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,大規模私有化、放松政府監管,這又導致了本土企業破產、金融風險加劇等一系列問題。
阿根廷經濟學家巴勃羅·薩爾瓦多表示,阿根廷缺少基于長遠發展考慮的經濟政策。為了贏得支持率,下屆政府往往放大上屆政府遺留的問題,采取完全不同的新政,這影響了阿根廷的投資大環境,不利于經濟穩定發展。
其次,財政紀律廢弛導致債務無度擴張,不遵守貨幣政策紀律導致本幣信用破產、長期貶值,經濟嚴重依賴美元。
阿根廷長期依賴外債,債務無度擴張導致阿根廷在1982年和2001年爆發兩次債務危機。同時,阿根廷常年濫發貨幣,本幣比索匯率大幅波動在歷史上屢見不鮮。由于市場對阿根廷貨幣缺乏信心,無論是企業還是民眾都普遍養成了儲蓄美元的習慣。
依賴美元與本幣貶值相互影響,成了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。阿根廷民眾在海外儲蓄的外匯規模甚至是央行儲備的數倍,居民儲蓄無法幫助國家增加生產、應對危機,而本幣貶值又會帶來通貨膨脹等一系列負面影響。
再次,在社會層面,阿根廷福利制度改革滯后,并且沒有處理好貧富差距和社會流動性問題。阿根廷社會福利待遇超越發展階段,既造成公共財政壓力巨大,也導致企業雇主負擔沉重。社會福利制度的初衷是保障勞工權益,但在阿根廷卻產生了相反的效果,并且一旦福利下降又會引發種種社會矛盾。
阿根廷合作文化中心政策經濟部主任馬丁·布爾戈斯表示,阿根廷最富有人群收入大約是最貧窮人群收入的120倍,這種極端貧富差距,加劇了社會矛盾,阻斷了社會流動性,成為阻礙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。
阿根廷天主教大學教授、社會債務問題專家阿古斯丁·薩爾維亞說,阿根廷要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就必須對財政、稅務、就業、內部市場等方面進行系統性改革。(記者倪瑞捷)